如何理解佛教中的“迷惑与痛苦”?

发布于 文化 2024-08-20
4个回答
  1. 匿名用户2024-02-01

    迷惑:迷惑是迷茫,无明,两种执着:没有自我就没有任何东西,认为有东西和自我的错误是迷惑。

    《义经》说:

    为什么云是无知的? 善人:一切众生,从无始,各种颠倒,如魅,四方易对付,妄以为四大是自己的容貌,六尘影是自己的心。

    比如病眼,看空中国,又二月。 好人:空虚朴实,病人痴迷。

    因为妄想,不但迷惑了这虚性,而且还退到佛的位,所以有生死轮回的虚妄轮回,故名无明。 好人:这个无知的人不是真实的存在,就像梦中的人一样,他不是虚无,醒来的时候,他没有任何收获。

    业力:因为迷茫和认为存在,我们会区分好与坏,善贪,坏拒绝和回避。 为此所做的一切都是业力。

    苦:如果你做了业力,你会得到回报。 这就像种下一颗种子,当满足某些条件时,它就会结出果实。

    因为我们的思想是相互依附的,所以我们形成了一种习惯,我们没有意识到它。 我无法如实知道真相,我的真面目,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没有好坏之分,我的心是自生的。 心脏随外界环境波动,如风吹浪,无法休息。

    如果心脏攀爬在外界物体上,身体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身体想要享受,心脏就会受到影响。

  2. 匿名用户2024-01-31

    从自欺欺人,各种假业,即苦妄业,进而不断造各种假业,其实迷惑、迷惑、迷惑、迷惑是物与人的唯一方式。

  3. 匿名用户2024-01-30

    迷惑就是迷茫,初期的迷茫是“一念有无”,也是冷岩所说的“性意识要明,虚是觉悟”,这里的悟性就是无明。 众生的本性本来是清明的,原本是清的,“必清”的念头是无觉的,然后又分为三个精细阶段,即业力相(空)、瞬时相(能量清、灵现象)、境界相(清、物象)。 在意识方面,所有物质现象都是阿赖耶的分裂,而心理现象是阿赖耶的知觉。

    看与分离都是空,弥漫在法界。 这是最初的妄想,在不知不觉中,它变成了一个阿赖耶。

    我们之所以是普通人,是因为在这种无休止的看与看的划分中,我们只拿其中的一小部分为己有,而看听的功能(看、听、知的功能)遍布虚空法境,但我们不认识整个事物,我们只拿一点点, 所以它变成了一个限制。分离也是如此,这个身体被带走了。 在这一点上,他们被分成其他人,形成对立,他们越困惑,他们就越深。

    以上比较难懂,但可以参考唯心不对应行动的方法,全部归纳为二十四种心不当行动,都属于把握的普遍性。 当你打破这些计划时,你会看得很清楚。 这24种方法中的第一种是“得”,认为一切法都有得与失,得与失,其实是无得无失。

    如果不打破这个“收益”的概念,未来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

    业力和果效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

  4. 匿名用户2024-01-29

    可能混乱应该是混乱! 业力就是业力。 水果。

    这可能是因果关系。 人类从未有过永恒。 确实如此。

    陷入疯狂。 被无知所改变。 因此,有必要将贪婪和仇恨视为愚蠢。

    摧毁它,成为这样的智慧。

相关回答
18个回答2024-08-20

你越是害怕失去一个女孩,你就越不敢和她说话,去约会,这样你就真的失去了一个女孩。

12个回答2024-08-20

妈妈说得对,首先,应该有工作,人应该吃饭。 让他辛辛苦苦找工作,老板也不算太小,靠家里! >>>More

7个回答2024-08-20

大安法师回答说:我作为幼儿班的老师,出于慈悲心,首先要教育班上的孩子品德,洒洒扫扫,孝顺仁慈,顺应孩子纯洁的心。 用爱来教育他,教他爱他的父母、老师、同学和受苦的人。 >>>More

7个回答2024-08-20

记忆是无法抹去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将永远被记录下来,记录在大脑中却不一定记得,它需要某种条件,当达到条件时,记忆就会被唤醒!

23个回答2024-08-20

幸福: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心态。

对生活的长期满足感和愉快的心情,感到生活有很大的乐趣,自然希望持续很长时间。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