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嗔恨、执念,你只能戒掉贪婪,只有你的脾气难以改变,你忍受不了屈辱,你能死吗?

发布于 文化 2024-06-19
14个回答
  1. 匿名用户2024-01-29

    当然,它被称为"与事业一起逝去".

    但这是不可能的"不要熄灭贪、恨、无明这三毒"理智,慢慢来,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脾气很难改变时,这是个好消息,恭喜你,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表明你已经开始修炼了"忍受屈辱"完成。 古往今来,大僧大师都是这样来的,你也不例外。

    如果你不怕读它,你就害怕迟到; 用命运消灭旧产业,不要制造新的灾难!

  2. 匿名用户2024-01-28

    我们不能被别人骂,但如果有人骂我们,我们可以接受,这是有德行的。

    古人说:“君子造就一生。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正义的人和一个绅士,可以改变他的命运,超越生命的数量。 为什么不吉利,就是心里不吉利,播种恶因,当然会有恶报。 如果你能改变你的方式,你就可以寻求好运,避免邪恶。

    为什么人们如此脾气暴躁? 只因为吃肉,因为吃肉增加了欲望,使人冤恨,没有怜悯之心。

    如果你能改变你的方式,那么你的罪就会被消灭,不会再有。

    佛教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佛。 现在众生就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和未来的佛陀,如果我们对众生有仇恨,就相当于憎恨我们的父母和佛,我们就会成为不听话、不孝的人。

    谁对自己不慈悲,谁不讲道理,就是自己的良知,能接受逆境,能从容应对逆境,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功夫去忍屈。 不要因为别人的话而动,你要修炼不动,能够忍受别人无法承受的,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否则你就得从零开始。

    修炼要像天平一样天天保持,平衡了,又怎么能称得上平衡呢? 平衡永远是平静祥和的,自然界中根本没有波涛汹涌,是苦菩提,是生死涅槃。

    如果你没有脾气,无论你学多少佛法,那都是一种修罗的事业,你将来会结出修罗果实。

    有脾气的人是苦的,没有脾气的人是快乐的。 有脾气的人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总是欢喜,而这种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就像生活中的各种疾病一样,它们为什么会诞生?

    因为脾气,一切都不顺利,为什么? 也是因为脾气。 因此,如果一个人可以没有脾气,那么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快乐和平。

    一天不发脾气,就是一天的修行,十天不发脾气,就是十天的修行。 如果你发脾气,你就不会练习。

    绝对不要发脾气,这是主要的关键,不要发脾气,有智慧,只爱发脾气的人,大多是傻的,无知很重,没有功夫的自我修养。

  3. 匿名用户2024-01-27

    在学业结束时,不要贪婪“死亡”。

    《弥陀经》云雾缭绕:“你不能少德功德,你可以因果报应而生在另一个国家。 你真的应该想想什么是“好根”。

    诸佛希望促进净土的建立,那么什么是“净土”呢?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净土法门,难道只是佛陀的名号吗?

    其他人呢? 难道你没有听说过佛法誓愿要学无量,佛陀的无上誓愿要不辜负佛陀的旨意吗? 什么是佛陀诵经?

    我们怎样才能相应地念诵佛陀? Mida的精神及其内涵是什么?

    一个心不在焉、不怀念弥陀灵的人,真的能在弥陀临终时,唤起正念,想起弥陀吗?!

  4. 匿名用户2024-01-26

    渴望幸福的人将不能在幸福中死去。

    如果你发誓要练习忍耐,并努力思考自己的正念,那么不久之后你就会变得忍耐。 如果你只是不喜欢这种情况,但你不动身子去修炼,它永远不会自动好起来——比如说,你当年是怎么戒掉贪婪和愚蠢的?

  5. 匿名用户2024-01-25

    看起来你很想死。 但你是为了死而死,这是本末倒置。 如果你献身于佛陀,你应该心胸宽广。 如果你是真诚的,你可以。

  6. 匿名用户2024-01-24

    不,你的业力很难扭转。

  7. 匿名用户2024-01-23

    过去的无明思维使我们贪、嗔、无明,形成一蹴而就的心理习惯,而消除贪、恨、无明这三种根本烦恼,就需要戒律、定力、智慧同时完成。 只要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不断学习和巩固,时刻提醒自己开悟、正念、正念,用戒律、定力、智慧互相补,就能逐渐提升。 所谓行为净化智慧,智慧净化行为。

  8. 匿名用户2024-01-22

    忍是必须的,否则会烧掉功德。 记住,记住。

  9. 匿名用户2024-01-21

    社会管理者带着贪婪、嗔恨、愚昧三毒去工作,社会会和平吗?

  10. 匿名用户2024-01-20

    贪婪是对偏好的过度偏执;

    愤怒是对讨厌的过度偏执;

    无知是贪婪或愤怒对根本的不合理现实的反应。

    贪婪、嗔恨、幼稚在佛教文化中被称为三毒,因为这是三种心脏病。 而一旦这三种心脏病发生,就会引起熊熊烈火的灼痛。

  11. 匿名用户2024-01-19

    烦恼的种类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类:“贪、恨、无明”!

  12. 匿名用户2024-01-18

    贪嗔啃源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土三火。

    这三种毒害身心,使人陷入生死轮回,是恶根,所以也叫三恶根。

    1)贪婪,贪婪为顺境界,必须得到,否则,心是不愿意的,不愿意的。

    2)愤怒,对叛逆领域的怨恨,不满意时发脾气,非理性和任性。

    3)无知,无知理性,无知是非,善恶不分,颠倒虚妄,各种恶行的始作俑。

    棚子的湮灭应该被制服和解救

    佛陀说:“勤修戒定智,灭贪嗔囔。 “戒律、专注和智慧”是治愈“贪婪、仇恨和无知”的方法。

    戒律是指一种道德的、规范的、无害的生活和行为标准,切断因被异物污染而产生的执着和贪婪;

    它旨在培养内在修炼和自我耐心; 凡事先反省,向内寻求; 避免因对他人苛刻而引起的外向烦躁和怨恨;

    智慧是对宇宙中生命的各种实相有透彻和谐的理解,从而摆脱无明; 不再迷茫于理性,执着于因果; 善于理解世间因缘的连续性,懂得生死流转的根源,心无障无惧。

    投降和解放的顺序:

    守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心深,贪无上,定力进一步进,恨灭,智慧显露,愚障除去,正见正,身心净化,修行一阶因, 结果不远,根烦恼解脱,一切苦难都能得救;这条定律是真实的,只有那些相信它的人才能证明自己。

    写于春秋时期的《礼书》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静心之道,可见“由此而来”:

    知道然后决定; 冷静,然后安静; 安静,然后祥和; 冷静,然后能够思考; 想想看,然后你就可以得到它了。 事情有始有终,知道顺序是最短的路。 “对象的性格,然后是钟志生的链条,志生然后是真诚,真诚然后是心,心然后是身体,身体是家庭,家庭是国家,国家是和平的。

    自修几天给老百姓,一是立足于自修。 ”

  13. 匿名用户2024-01-17

    佛教提出了许多“概括”来概括人性,如“四大空”、“五毒”、“六欲”、“七情”、“八苦”,概括了人性的生理心理需求,不愧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教会。

    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五毒”,即贪、怒、愚、慢、疑。

    1 贪婪。 贪婪,即欲望。 这是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本性,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没有欲望的人,几乎无法生存,正是因为欲望,人类才能不断前进,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掌握适当的比例尤为重要,因为它太多了, 它变得“贪婪”。

    贪婪涉及身体和物质的满足。 一个人的毁灭,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他可以一念成佛,也可以一念成妖。 有一句名言:

    当思维改度改度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改变,结果改变时,人就会改变。 简而言之,思想改变结果,意识决定生活。 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一步步进入贪婪和欲望的深渊。

    2.责备。 仇恨就是仇恨。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挫折、委屈、痛苦时,他只知道自己已经放弃了自己,为自己感到难过,甚至大发雷霆,生气,无法忍受,没有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人,当困境来临时,他想到的不是如何主动努力,克服困难,化危为灾,而是被动应对,甚至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让事情变得更糟,在正确解决矛盾的道路上反其道而行之。

    3.憨。 愚蠢就是愚蠢。

    它指的是智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商差异不是很大,除非有一些先天智商问题。 我觉得这个“白痴”也可以延伸到佛教徒常说没有“智慧根”,有的人智商高情商,什么都能理解,他们有“智慧根”,而这种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也有一些人,不管别人怎么劝说和解释,总是只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概念或行业,导致不好的结果。 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叫做“方根”,他既不嚣张,也不自告奋勇,用自己的方式化解每一次意外。

    4.慢。 迟钝就是傲慢。 傲慢和偏见是人们常见的两种想法或观点,傲慢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但是当你遇到一个人和一个人时,如何面对就极为关键。

    5.怀疑。 怀疑就是怀疑。

    害人之心一定不能有,防人之心缺一“,这也是一种怀疑,怀疑本身没有错,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达,信息泛滥,很多时候,怀疑已经成为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但不能总是停留在”怀疑“的层面, 而是要“求真求实”,找到最终问题的合理解决办法。

    我是体内有“五毒”的人,要继续修心道。

  14. 匿名用户2024-01-16

    三毒的贪婪是指欲望,按照普通人的习惯,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事、事,他们自然要执着于自己,这就是贪婪。 贪婪是一种外在的追求,意思是内在缺少某些东西,所以必须向外追求才能满足这种欲望。

    贪婪的表现是从欲望到追求,从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不断增长和扩大。

    贪婪有两种基本的渴望:一种是对感官享受的渴望; 第二是渴望生命的延续。 此外,贪婪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意识形态中对追求的贪婪,而这种麻烦更危险。

    正是因为三毒的贪婪难以满足,佛教才强调贪婪是一种疾病,不是满足贪婪解决之道,只有斩除三毒的贪婪才是根本之道。

    对三毒的憎恨:对不按自己的意愿去的人、事、事排斥甚至厌恶; 当贪婪得不到满足时,怨恨就会产生。 佛教经典中关于愤怒、仇恨、报复、烦恼、嫉妒和伤害的经文是仇恨形式的总结。

    虽然仇恨的本质是对对方的仇恨,虽然意图是伤害或摧毁对方,但无论意图是否实现,任何仇恨出现的那一刻,人都会本能地感到内心极度的痛苦或不快乐。

    三毒之恨之所以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是因为仇恨的本质是恶意,当恶意针对他人时,其无形的反应自然会伤害自己。 因此,佛经说,极度愤怒的愤怒不亚于地狱之火。

    愚昧无知三毒的愚昧,就是不知道和不知,简单来说,就是无知。 因为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好恶,如果你跟随自己,你会快乐,如果你不服从,你会生气,你根本不会理解事情,这就是愚蠢。

    无明有两层含义,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道。 在最初的佛教中,人们认为天真是自我把握的,后来有四种邪观来解释它:第一,认为无常是永恒的; 二是把痛苦的事情看作是幸福; 第三是承认无私者拥有我; 第四,可恨的人被认为是可爱的。

    对错误知识的无知是小乘佛教中天真佛教的基本解释,大乘佛教除了错误知识之外,还增加了无知,例如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佛性。

    无明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天真是贪恨的根源,没有天真三毒,就不会有贪恨三毒,所以佛教特别强调天真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因此,在学佛修行中,我们不仅要勤于修戒定智,以消除贪婪和无明,而且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大乘论》说:佛法无非是转妄觉,转清净的修行。

    开悟和净化的关键是知识。 如果你能把知识转化为智慧,那么无明的烦恼就会熄灭,你就能显现你的佛性,找到自己。 因此,佛教说“苦是菩提”和“生死是涅槃”,这是大乘佛教的终极。

相关回答
7个回答2024-06-19

生气,生气。 心态异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