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临淮河,南临江南丘陵。
-
长江平原中下游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沿海带状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横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七个省市。
长江平原中下游西起吴山东麓,东至黄海和东海岸,北至通白山、大别山南麓和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和钱塘江, 杭州湾以北的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10万千公里,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
长江平原中下游主要由长江及其支流携带的沉积冲积物形成,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位于海拔50米以下。 大约在2000万到3000万年前,镇江以下的长江口仍然像一个喇叭形的三角港,水面广阔,潮汐汹涌。 在潮汐的支撑下,长江带来的沉积物大部分沉积下来,首先堆积在南北两岸,形成一个巨大的沙洲。
北岸的那条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到南通附近。 这片沙洲的北面主要是历霞河平原,由古代淮河和黄河输出的冲积沉积物形成。 长江南岸的沙洲大致从江阴附近向东南延伸至金山漕泾附近,与杭州湾北岸的沙洲相连,形成一个包围圈,将三角港围成一个与公海基本隔开的泻湖, 但有一些与大海相通的缝隙,这就是古老的太湖。
后来,由于古太湖上游沿沙岸缝隙流动的潮汐水和河流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土地不断扩大,古太湖逐渐萎缩分化为淀山湖、阳澄湖等许多小湖泊。 长江沉积物继续在此区域堆积,形成新的三角洲。
-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中下游的沿海带状平原。 北与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接壤,南与江南丘陵和浙闽丘陵接壤。 它是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物形成的。
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 地势低洼平坦,大多海拔50米左右。 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统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 下游平原包括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和上海之间的长江三角洲。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中下游的沿海带状平原。 北与淮阳山接壤,南与东南丘陵接壤。 地势低洼平坦,地面高度大多小于50米。 中游平原包括湖北的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统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 下游平原包括安徽省的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浙沪之间的长江三角洲,其中长三角的地面高度在10米以下。 平原上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湖泊。
著名的洞庭湖、鄱阳徐府湖、太湖、高邮湖、巢湖、洪泽湖等大型淡水湖都分布在这条狭长地带。 素有“水乡”之称,盛产鱼、鱼、虾、蟹、荸荠、荷、芦苇。 气候温和,无霜期240-280天,长江以南可种植双季稻,粮食、棉花、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长江平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有上海、南京、南昌、合肥、武汉、长沙等大城市,苏州、无锡、上饶、常州、盐城、镇江、扬州、台州、南通、芜湖巨藻、岳阳、宜昌等中等城市。
-
长江中下游地区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100-400公里,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1.长江平原中下游地形:
鄱阳湖平原地势低洼,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水网密集,覆盖着红土和河流冲积物。 三角洲的北部是历下河平原。 平原是一个碟形的洼地,周长高低。
洼地的北缘是黄河的老路; 南缘是三角洲长江北岸的一部分; 西边是洪泽湖和云溪堤岸; 东部边缘是苏北沿海平原。 请点击输入描述。
2.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过程:
长江平原中下游位于长江准平台褶皱断裂带,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裂盆地,后来被长江连接、连贯、冲积,形成现在的长江平原中下游整体。
在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平原边缘的白垩纪第三纪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略有隆起,相对高度为20 30 m的红土丘陵被流水冲刷,沿河中部和沿海地区继续下降,形成洪泛平原和沿海平原。
3.长江平原中下游土壤状况:
长江平原中下游 (3)长江平原中下游土壤以黄褐色土或黄褐色土为主,南缘为红壤,平地大部分为水稻土。 红壤的生物富集力十分旺盛,天然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70 80 g kg,但受水土流失和耕作方式影响较大。
黄褐色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高,但栽培后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 紫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通常在森林和草地上栽培。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结构,增强土壤颗粒的黏聚力,提高储水和水土保持能力。
本区红土、黄土、黄褐土、石灰岩土一般为黏质重质,渗透性差,地表径流大,植被消失,土壤结构破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紫土和粗骨土虽然透水性好,但土层多为浅层,在失去植被保护、降雨强度高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强烈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