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德国的“闪电战”,在战争初期,由于法西斯分子的突然袭击,苏联军队一路败下阵来。 德军依靠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直奔苏联,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生力,平均渗透到苏联境内600公里。
2.在苏联进攻德国之前,由于斯大林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清洗,而这次清洗对苏军大清洗是致命的,所以30年代苏联元帅中有5人被处决,15人中有16人被处决。 60名陆军指挥官中有67人被处决,136名师长中有199人被处决。 4名**级海军上将和6名海军上将全部阵亡,15名海军中将有9人死亡。
集团军的17名政委和25名政委无一幸免,全部阵亡。 国防工业也没能逃脱,科学院院士6名,首席设计师17名,科学博士12名,200多名科学家被捕,苏联国防工业几乎陷入停滞。
3.苏联的盲目自信,在战争爆发之前,苏联一直认为德国目前不会入侵伟大的苏联,也相信德国会遵守与其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导致了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在东欧建立了战争防御缓冲区目的是保卫“西部边境的安全”,以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战争威胁,并争取时间准备战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二战正式爆发。 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合,9月25日,苏德两军举行联合阅兵,标志着两国瓜分和占领波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苏联加紧建立“东线”,通过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获得了芬兰的部分领土,并获得了汉科半岛的租赁权。 正因为如此,苏联当时只知道占领其他国家的领土,完全无视德国的存在。
-
前期,苏联主要是想纵容德国向西进入英法等国,但没想到希特勒发展起来后,先是在法国西部搞了一段时间,然后把枪口对准了苏联,有些措手不及。此外,苏联当时正在全力以赴建设国内经济,不想卷入战争。
-
二战期间,德国与强大的苏联作战,主要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苏联的野心其实在二战期间就暴露无遗了。
-
主要是因为苏联剥夺了德国的利益。 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国只是对邻国发动了攻击。 当时,欧洲的英国、法国和苏联正处于德国入侵其他国家的边缘。
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开始以各种理由进入波兰,占领土地,掠夺资源,瓜分德国肥肉大片,不断吞并周边小国,将防线向西移动。 德国一直牢记苏联的这些举动。
-
要彻底压制这个国家,就是要增加国家的收入,提高国家的实力,改善国家的经济,让国家取得更好的发展。 苏联的野心在二战前就暴露出来了,否则就不会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
当时,德国并没有被迫与苏联开战,甚至德国开战的唯一目的就是进攻苏联。
二战中,有一种说法是德国不想与苏联开战,德国被迫做出这样的选择,这直接导致了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 事实上,从德国对波兰的闪电战开始,德国当时的最终目标就是苏联。 尽管当时德国和苏联已经签署了停战条约,但对德国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拖延战术。
与苏联的战争直接导致了德国的失败。
在德国和苏联开战之前,德国实际上已经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国家。 因为当时德国刚刚打败法国,同时又与英国僵持不下,如果不选择与苏联开战,德国可以投入更多的兵力与英国作战。 因为双方的敌人,德国当时在苏联也被大败,这导致了德国在整个二战中的失败。
德国和苏联没有被迫开战。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德国的唯一目的是进攻苏联。 从德军闪电战波兰的那一刻起,德军一路东进,最终目标就是苏联。 虽然当时苏联已经很强大了,但由于当时苏联的整体军备状况不如德国,苏联士兵的训练能力也不如德国,所以当时的德国敢于直接进攻苏联。
当时,德国扩张得非常迅速,但没有考虑到战略纵深的问题。 德国进军苏联后,德国在苏联战场上消耗了绝大多数兵力。 <>
总的来说,德国选择与苏联开战并不是被迫的、不可避免的举动,这本身就属于德国当时的战略政策。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当时欧洲很多国家都不是德国的对手,德国想通过攻击苏联来获得更多的资源。
-
不是被迫束手无策,德国只是想攻苏联,赢苏联,就这么简单。
-
盲目信任的战略要求和战术决策促成了这一愚蠢的举动。
德国选择两条战线作战,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虽然是无奈的选择,但却是不可避免的。
-
类别: 社会生计>>军事.
分析:德国输给了以美英、苏联为主的反法西斯同盟,包括苏联在内,中国也在其中,实力不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仅美国的军事生产能力就超过了德国、日本、 和意大利加起来,英苏的生产能力也相当强,强者打败弱者只是时间问题,轴心国的整体实力还不如同盟国。
在战略上,德国两面作战,超越了自己的极限,轻率地进攻苏联,却没有彻底打败英国,虽然双方打仗的理由有100个,双方不打仗的理由更是1000个,而且没能控制日本进攻美国,导致美国参战,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从战略上讲,德国没有发展战略空军,尽管英国空战失败,但空军实力依然存在,但错失了发展战略空军和空袭的机会,43年后,美国和英国空军对德国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空袭, 德国的工业被摧毁,军队无法补给,实力不断下降,后期苏联战场一直以弱兵弱兵力作战,只有输有退。
从技术上讲,德国太过强调完美,成本太高,靠质量胜于数量,不如苏军实用,只要坦克能跑能打,就好,靠数量取胜质量,好老虎抵挡不住狼。
在战术上,希特勒经常无视军官的意见,坚持我行我素,就像巴巴罗萨计划、马耳他和斯大林格勒一样,导致军队使用不善,损失巨大。
德国的失败甚至能被自己的弟弟西班牙和土耳其看出来,他们不在帮派中,德国冤枉无助,弟弟意大利也不生气,他会以10比1的比分输掉,他会先在北非浪费自己的力量,他必须帮助希特勒(隆美尔)。 日本也加入了这个团伙作为最后的手段,并没有帮助他对抗苏联,而是自己去挑衅美国。 最可怜的是日本,也想动苏联,不想在张孤峰和诺曼坎的战斗中丢裤子,只好动用海军的力量欺负英法荷,想抢印尼的石油(当时美国以日本侵华为由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 不小心动了美国,地球上人都知道了。
石油,现在3岁的孩子都知道东北地下有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小日本没有发现,如果有石油,历史可能是另一种书写方式,想到这里,每个中国人都能在梦中笑着醒来,日本鬼子都心碎了。
-
二战期间,德国想进攻苏联,因为这是希特勒给德国人民画的馅饼。
德国的军备迅速扩大。 为了支持德国的向外扩张,必须有稳定和充足的资源,只有苏联才能满足德国的战争需要。 工业化是苏联崛起的重要基础,在资本主义世界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时,苏联开始加快向外部世界输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步伐。
西方世界的想法是默许和纵容德国的崛起,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德国和苏联推向战争,最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获益。面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苏联并没有坐以待毙,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多次向西方发出和解信号,希望通过与英法结盟来遏制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扩张。
二战期间,对反法西斯阵营贡献最大的是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这真的不是对法国的侮辱,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真的很尴尬),其中中国的角色非常特殊,中国是“四大”中唯一的弱国, 当时完全靠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虎狼师,所以中国的**很重,1600万兵民直接在战争中丧生,**共计3500万。
-
主要原因如下:
1、1939年至1940年的芬苏战争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人员损失达100万,这场战役充分暴露了苏军战斗力极低、军队组织能力差、大清洗后指挥官素质低下的问题,德军的实力显然无法与芬兰陆军相提并论。
2、西线的速战速决,大大增加了德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军的信心,人们普遍认为法军是欧洲最强大的军队,战斗力在苏军之上,这支最强大的军队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被歼灭了, 这让德国最高统帅部高估了德军的实力。
3、在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清洗运动的苏联,经验丰富的军队指挥官被大量杀害,严重影响了苏联军队的实力,这种行为使德国人错误地认为苏联人将不再支持苏维埃政权,错误地估计了政治形式。
4.低估了苏联的后续作战能力和英美对苏联超越意识形态的坚决支持,错误地判断西方会因为意识形态分歧而坐视苏联灭亡,而英国在欧洲的一贯政策是纵容德军东进, 这加深了德国最高统帅部的误判。
5.从经济角度来看,苏联当时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相当发达,乌克兰是苏联的粮仓,高加索地区拥有欧洲最重要的油田,顿巴斯拥有最大的煤矿。
一旦德国打败苏联,苏联的资源和重工业将为德国的战争机器提供更多的血液,德国的主力部队可以回头德国,全力进攻英国,进入北非支援隆美尔,只要这些部队加入隆美尔,英美联军就会被打败, 德国能够掌握苏伊运河,占领英国的命脉,保证德国的资源线,让德国进入中东,获得更多的石油,在这种环境下,德国海军肯定会建造大量的主力舰,征服英国只是时间问题,美国进攻美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美国所有主力都在太平洋与日本作战,如果在大西洋遇到德国,他们肯定会失败,
如果苏联在二战中被德国占领,那么亚太地区也会沦陷。 我认为最大的假设是,美国将被迫与德国妥协以谈判停战,然后整个世界将被德国和日本瓜分,除了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