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和结晶有什么区别? 结晶的定义是什么?

发布于 美食 2024-05-17
12个回答
  1. 匿名用户2024-01-28

    结晶是指溶质和水分子在水中被容纳后所受的力,虽然这个力不大,加热温度可以破坏它们之间的分子键,但只要化学键断裂或重新结合,那么就是化学变化,因为两者的分子结构完全不同。

    凝固是指各种元素或混合物从液态转变为固态,分子之间的间隙减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分子力,但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没有能量转换,也就是说,凝固只是物理变化,就像蒸发是真理一样。

  2. 匿名用户2024-01-27

    结晶是水合物加入水分子后形成的,形成一种新的物质,它属于化学变化,如无色硫酸铜结晶成蓝色硫酸铜晶体: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固体硫酸铜在高温熔融状态下,但化学式仍是硫酸铜,没有本质变化, 是一种物理变化。

  3. 匿名用户2024-01-26

    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 结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沿海地区的“晒盐”就是这种方法的一个例子。 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该方法适用于温度升高和溶解度增加的物质。

    凝固是指物体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4. 匿名用户2024-01-25

    结晶一般在溶液中形成一种或多种晶体,如明矾晶体。 它是通过增加溶液的浓度使其不再溶于水而形成的。

    凝固通常是指整个溶液形成快速固体形式。 例如,石膏水经过长时间会变成固体石膏,可以作为模型。

  5. 匿名用户2024-01-24

    一个是化学变化,另一个是物理变化。

  6. 匿名用户2024-01-23

    结晶是指从过饱和溶液中冷凝出来,或者从气体的冷凝中产生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固体(晶体)的过程。

    在自然环境中,温度下降的压力作用会引起结晶。 结晶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包括成核和晶体生长),时间也各不相同。

    大多数矿物和有机分子容易结晶,所得晶体通常质量好,即没有可见的缺陷。 然而,较大的生化颗粒,如蛋白质,通常难以结晶。 分子结晶的难易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子力(矿物)、分子间作用力(有机和生化物质)或分子内作用力(生化物质)的强度。

    结晶也是一种化学固液分离技术,其中溶质从液态溶液传质到纯固态结晶相。 在化学工程中,结晶发生在结晶器中。 因此,结晶与沉淀有关,尽管结果不是无定形或无序的,而是晶体。

    结晶也是一种分离固体和液体物质的技术,其中溶质从溶液转移到纯晶体。 相当多的自然过程涉及结晶:

    1.天然晶体(如矿物、宝石等)的形成。

    2.雪花的形成。

    3.蜂蜜的结晶。

    如果饱和溶液的温度缓慢下降,就会形成大晶体; 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形成小的粉末状晶体。 可以将小晶体放入饱和溶液中,作为大晶体的种子。 再结晶或再结晶是一种重复结晶过程,用于制备更高纯度的结晶。

    人工形成。 结晶过程只能在过饱和和溶液中进行。 晶体可以通过冷却过饱和溶液来结晶。 在工业中,改变溶液的pH值也是一种常见的结晶方法。

  7. 匿名用户2024-01-22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异同是:相似之处是晶体在熔融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不同之处在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在凝固过程中需要放热。

    晶体根据其结构、颗粒和力可分为四类: 电离透射电子显微镜。

    **看晶体结构:子晶、原子晶、分子晶、金属晶。 固体可分为三类:结晶、无定形和准结晶。 它具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形状,固定的熔点和各向异性。

    固体物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固体物质是否是晶体一般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来确定。

  8. 匿名用户2024-01-21

    结晶是水合物加入水分子后形成,形成新物质,属于模仿化学变化,如无色硫酸铜结晶成蓝色模压硫酸铜晶体大庆体;

    凝固是固体硫酸铜在高温下的熔融状态,但化学式仍是硫酸铜,没有本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9. 匿名用户2024-01-20

    凝固和凝固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参考文献,不同的引用,不同的重点。

    首先,参考不同。

    1.凝固:将物质从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 就像水凝固成冰一样。

    2、冷凝:由气变液或由粗液变固。

    2.不同的引用。

    1.凝固:鲁迅《黄花节杂情》:“革命是无止境的,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什么'止步于最好'的东西,这个世界也会同时成为固化的东西。 ”

    2.凝结:杨朔《画水绣水》:“我也去过许多著名的山川,但从未见过一座山,凝结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怀。 ”

    第三,重点不同。

    1.凝固:聚焦于枣状态代表物理效果。

    2.冷凝:注重化学作用。

  10. 匿名用户2024-01-19

    凝结是指将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如水凝固成冰,着重表现物理作用; 冷凝是指气体转化为液体或由液体转化为固体,温度越低,冷凝越快,重点是化学作用。

    凝固是指当温度降低时,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物质凝固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已知在低温下凝固成固体的液体裂纹,氦是唯一的例外,它在大气压下在绝对零度下保持液态,需要加压才能凝固成固体。 大多数物质具有相同的凝固点和熔点温度。

    但是,某些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会与来源不同。 例如,青蒿具有热滞后:它在 85 °C 时熔化,而冰点在 31 °C 和 40 °C 之间。

    冷凝的逆过程称为蒸发。 冷凝是液化形式之一,但它与液化并不完全相同。 冷凝是一种相变,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冷凝伴随着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跳跃,例如密度、比热和声在其中的传播速度。

  11. 匿名用户2024-01-18

    一、基本概念。

    固体在形态上分为两种类型:结晶和无定形。 例如,食盐和蔗糖是晶体,而木炭和橡胶是无定形物质。 主要区别在于内部结构中的粒子元素(原子、分子)彼此排列不同。

    晶体简单分为:立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斜方晶系、单斜晶系、三斜晶系、三斜晶系、三晶系等七种晶系。

    通常只有相同的分子或离子才能有规律地排列,因此结晶过程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结晶液中的大部分杂质会残留在母液中,然后通过过滤和洗涤可以得到纯度高的晶体。 然而,结晶过程复杂,晶体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形成仿晶体家族,因此有时需要重新结晶。

    此外,结晶过程中有水合,晶体中有一定数量的溶剂分子,称为结晶水。

    2.晶体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晶核的形成和晶体的生长。

    1 晶核的形成。

    晶核是最初在过饱和溶液中形成的微小颗粒,是晶体生长所必需的。

    更少的核心。 进料溶液中其他物质的颗粒或过饱和溶液本身析出的新固相颗粒称为“成核”。之后,原子或分子被一层一层地覆盖在最初形成的微小晶核的顶部,直至达到所需的晶粒尺寸,这称为“生长”。

    晶核形成的过程:在溶液中,颗粒元素不携带山体做出不规则的运动,随着温度的降低或溶剂用量的减少,不同颗粒元素之间的引力相对较大,使其无法再分离,组合成线状晶体, 线晶体结合成表面晶体,表面晶体成核成细晶体,按一定规律排列,形成所谓的“晶胚”。晶胚不稳定,进一步生长成为稳定的晶核。

    2 晶体的生长。

    过饱和溶液中晶核形成或晶种后,溶液中的溶质向晶核或添加的晶体移动,并以过饱和度为驱动力,有序排列在其表面,使晶格膨胀。

    影响晶体生长速度的因素有很多:过饱和度、粒径、物料运动的扩散过程等。

    解释结晶生长的机理包括:表面能理论、扩散理论和吸附层理论。 目前常用的是扩散理论,根据扩散理论:晶体生长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1)溶质从溶液扩散到晶体表面附近的静止液态层;

    2)溶质通过静止液层后,到达晶体表面,生长在晶体表面,晶体膨胀并释放结晶的热量;

    3)释放出的结晶热随后通过扩散传递到溶液的主体。

  12. 匿名用户2024-01-17

    晶体凝固有两个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达到凝固点后继续放热。

    1.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 凝固过程中放热。 晶体具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为凝固点;

    2、晶体的散热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开始凝固,凝固时温度不变。 晶体完全凝固成固体后,温度继续下降;

    3、凝固过程中的晶体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4、无定形制品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非晶态晶体的凝固过程与晶体相似,只是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需要不断的吸热和释放。 空腔规则。

相关回答
5个回答2024-05-17

定义与解释的区别在于,定义要求完备性,即定义的对象必须等于定义的外延,必须从一个方面完全揭示概念的整体内涵; 解释不要求完备性,而只要求概念的一部分的揭示,解释的对象和解释的外延不能平等。 单词是可以独立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客体的内涵和外延是完全一致的,可以颠倒过来。 >>>More

11个回答2024-05-17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有以下含义:(1)资本是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示的价值。 >>>More

5个回答2024-05-17

大麦和小麦粒连接松散,而大麦大麦连接非常紧密。 >>>More

7个回答2024-05-17

https 和 http 之间的区别:

HTTPS协议要求你在CA申请证书,免费证书很少,需要付费。 >>>More

3个回答2024-05-17

在会计界,甚至在整个经济界,都存在着关于“账户”和“账户”一致性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两者中哪一个更正确和规范。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