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的异同

发布于 教育 2024-05-06
4个回答
  1. 匿名用户2024-01-28

    “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导向,用三轴、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个轴心是:孩子和自我,孩子和社会,孩子和自然。

    这四个方面是:过上健康安全的生活; 快乐而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和充满爱心地生活; 动动脑筋,创造性地生活。

    三个轴心和四个方面的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维度。

    健康安全的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旨在使儿童从小就懂得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他们的终身健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旨在使孩子获得积极的社会和生活体验,了解和谐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性格,为孩子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旨在使儿童形成正确的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态度,学会关爱自己,学会爱心,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儿童成为热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旨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让孩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为生活增添色彩和趣味,在过程中充分体现和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作的乐趣。

  2. 匿名用户2024-01-27

    1 在《道德品质与生活》和《道德与社会研究》的教学中,情境创造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是什么?

    答:情境的创造应该是学习学科内容或解决学习问题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良好品格形成和人生发展的基础。

    为了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健康成长,他需要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经验、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里获得和培养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经验,对社会生活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有较高的辨别判断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观察和体验他们从未经历过或听说过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 例如,在讲授“关爱残疾人”课程时,为了培养孩子的关爱之心,学会尊重和关爱残疾人。 我让学生扮演盲人或独臂人半天。

    通过扮演残疾人的角色,同学们充分体会到了残障人士的困难,增加了对残障人士的喜爱。 没有具体的生活情境,知识就没有意义,只有将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之中,将其与具体的现象和事件联系起来,并加以应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丰富意义。

    有效的情境创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事务的深刻理解。 总之,创造有效的情境,尝试将孩子带入一个多样化和复杂的真实情境去体验,可以帮助学生用他们现有的经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2 教师在创造教学情境时往往会遇到哪些主要误解和问题? 如何改进? 一个:

    场景或问题的设计容易出现偏差。 在我看来,主要表现是:问题的盲目性,问题太大或太小,问题没有价值,场景创造混杂,缺乏目的。

    在教学中,场景的创作要充分立足于教学目标,以达到教学目标为根本,不能盲目创造,教室里看起来很热闹,实际的孩子并没有真正体验过,只是笑着过去,并没有真正触动他们的心。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或创造场景,做到事半功倍。

  3. 匿名用户2024-01-26

    强调学生的参与。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表达,通过对话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精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话和解决问题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可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的本质以及对概念和原理的深刻理解。

    促进合作学习。 在对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沟通,合作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际应用。 对话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强调实际应用,通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促进优质教育。 德育与社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以对话、解决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符合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匿名用户2024-01-25

    总结。 亲爱的,您好,很高兴收到您的提问,《品格与生活(社会)》课程教材在内容体系上的特点是,品格与社会课程以社会生活为对象,通过学生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与他人的联系,从态度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能力与知识,品格与社会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通过经验、**、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法实施课程。

    《道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体系上有什么特点?

    您认为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学科融合的理想体现?

    亲爱的,您好,很高兴笑您的问题,《品格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材以内容体系为特征,品格与社会课程以社会生活为对象,通过学生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与他人的联系,从态度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能力和知识。

    两个是一个问题。

    亲,特点是注重基础,体现万能兴,具有综合兴、社会兴、生活兴。孔子和孟子也提到了礼仪、正耻,即我们的道德修养,强调生活原则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有积极的态度和参与和创造生活的愿望;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学科与实践生活的形式理想地体现了学科的融合,能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回答
5个回答2024-05-06

案例写作技巧教学:

案例是对现实世界情况的描述,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困难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More

2个回答2024-05-06

现代道德教育发展理论认为,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通过主体在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中的各种活动来实现的。 主体自身的活动是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为了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构建德教课程活动教学的新格局,通过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品德的发展。 >>>More

3个回答2024-05-06

因为教学案例的内容非常广泛,这决定了教学案例的结构和形式也非常丰富,所以我们不能用单一的结构模型作为判断教学案例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只要具备上述教学案例的四个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在这里,我们想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例,简要说明一个教学案例的基本组成部分: >>>More

3个回答2024-05-06

有四点。 《道德品格与生活》课程以孩子烦恼的生活为导向,以培养孩子品德端正、乐于生活、热爱生活为目标 >>>More

5个回答2024-05-06

讲座主要强调课堂应该如何进行。 例如,课程是采用理论教学方法还是理性实用的教学方法,课程侧重于原则讲解、案例讲解或示范操作讲解。 还有课程设计。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