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世纪中叶,英国学者培根看到很多人因为视力不好而看不懂书本上的文字,于是他想发明一种工具,帮助人们提高视力。 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实验,但都没有成功。
雨后的一天,培根去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有很多雨滴,他发现透过雨滴看叶子时,叶子的脉络扩大了不少,甚至可以看到叶子上的细毛。 看到这一幕,他欣喜若狂。
培根立即跑回家,在橱柜里翻找,发现了一个玻璃球。 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的。 他又找了一颗钻石和一把锤子,切出一块玻璃,把那块玻璃靠近书,文字被放大了。
实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 后来,他找了一块木头,挖了一个圆洞,把玻璃球放在上面,并装上了一个把手,方便人们读写。
此后,这些镜片不断改进,成为今天人们佩戴的眼镜。 有青少年近视眼镜、老年人老花镜、各种其他用途的眼镜,使人们学习和工作更加方便。 培根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据了解,眼镜最早出现在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由一位名叫阿尔马托和斯皮纳的配镜师发明的,他是一位居住在比萨的意大利人。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发明了眼镜。 虽然谁先发明了眼镜仍然是一个谜,但眼镜出现在中国明朝中期,这是不争的事实。
《柳清日报》第2卷《叆叇》中的明万里田一云:“每次看文章,眼睛都晕,不分细节,就捂住眼睛,精神不散,笔触清晰。 在用丝绸和丝绸绑起来,绑在后脑勺上,没人知道,剩下的就问了。
俞敏洪说:这也是一个。 这是原始名称。
中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并不多。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画作《南都泛惠风光画卷》中,有一位戴眼镜的老人。 清朝乾隆年间,我国已经能够生产眼镜,镜框是黑漆木框,配有打结的缎带,镜片是用水晶打磨的,到了清嘉庆年,眼镜风靡一时,张子秋在《续独门竹枝》一书中说:
近视的人戴眼镜,店铺的深浅分明。 它更粗心、轻巧、细腻,购买的竞争从后代中诞生。 有意思的是,清代眼镜的比例是按照子掺银茂的十二个地枝来划分的,这在清史资料笔记李广廷所著的《湘燕结一》中有所记载。
自13世纪镜片发明以来,镜片就一直用水晶玻璃抛光,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做亚克力的塑料眼镜片,这种镜片不容易破碎,但清晰度较差。 1954 年,法国 Ezoulu 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受到用于制造飞机驾驶舱的材料的启发,这种材料从此成为世界镜头王国的至高无上,并一直沿用至今。
-
眼镜于 1289 年首次出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是由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配镜师和居住在斯皮纳比萨市的意大利人发明的。
-
1. 眼镜发明于 1268 年。
罗吉尔·培根(Rogier Bacon)是第一个记录用于光学目的的镜头的人。 在欧洲,第一副眼镜出现在意大利。 据说它是由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配镜师和一位居住在斯皮纳比萨市的意大利人发明的。
患有近视和远视的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于1784年发明了两用眼镜。
-
眼镜于 1289 年首次出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由配镜师 Almato 和意大利 Spina 发明。 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引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 一开始,欧洲人也把眼镜看作是区分高低地位的装饰品。
眼镜传入西域,最早的名字是uwainat(阿拉伯语),后来传入中国,音译为叆叇。 眼镜一词直到清代初才出现。
明代时期,眼镜是在与西域的贸易活动中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眼镜最早的记载可以在南朝末年赵锡虎所写的《洞天青录》中找到:老人不方便详细书写,用黑谜语遮住眼睛一目了然,元人**出西域。
现代中国眼镜的发展
1904年,英国人约翰·戈尔德(John Gold)在上海开设了高德外国公司,专门从事机器磨光眼镜。
1911年9月,一批中国员工自筹资金在上海大马路(今南京路与劳合社路交汇处)成立中国精益眼镜公司,以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发展民族工业。 1917年,孙中山先生来到精益眼镜广州分公司。 试戴精益眼镜后,他非常满意,上海精益眼镜公司广州分公司经理唐墨林请孙中山为精益眼镜公司写题词,孙中山给了他一封手写的优秀信。
1935年前后,上海除了精益眼镜公司外,还开设了几家大型专业眼镜公司,包括茅昌眼镜公司、吴良才眼镜公司等。 这些专业眼镜配备了先进的验光设备和用于镜片加工、研磨和修整的专用机器。
与此同时,北京的眼镜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先后开设了申昌钟表眼镜公司、大明眼镜公司(始建于1937年)等,店前后厂也设有眼科检查和眼镜镜片加工车间。
-
眼镜不是由外国引进的,而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早在明朝之前就出现了。
-
最早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尼尼之书》遗址发现的。 它由水晶石制成,直径为1 5英寸,焦距为4 5英寸。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巴比伦人和格鲁吉亚人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具有放大作用。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和古希伯来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眼镜的使用。
眼镜可能在13世纪后期同时出现在中国和欧洲。 马可·波罗在1260年左右写道:“中国的老人在阅读小字时戴着眼镜。 “在14世纪,据记载,一位中国绅士用一匹马换了一副眼镜。
中国古代的眼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由水晶、石英、黄玉或紫水晶制成,并镶嵌在由龟壳制成的镜框中。 有些眼镜的铜镜腿可以卡在鬓角上,有些用绳子绑在耳朵上,有些眼镜将眼镜固定在帽子上。 由于镜框是由神圣的动物的壳制成的,而镜片是由宝石制成的,因此它们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最初,人们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好运或高贵,而不是为了提高视力。
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引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 一开始,欧洲人也把眼镜当成区别人家地位的装饰品
早期的欧洲眼镜是由各种宝石制成的单倍镜,使用时拿在手里,就像今天人们看书时使用的放大镜一样。 16世纪初,近视眼镜的凹面镜片问世。
最初,眼镜安装在鼻子上,使用户呼吸困难。 后来,发明了眼镜架,或者用皮条将眼镜绑在头上,解决了呼吸困难的问题。 直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发明了双焦点眼镜,眼镜才得以完善。
五子棋是中国古代人智慧的结晶,汉末有关于西洋双陆棋的记载,后来传到高丽,也就是现在的韩国,然后传到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洋双陆棋的规则在日本得到改进,然后传播到欧洲。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记载,公元3000年之前,埃及和希腊都有蜡烛的记录,古代蜡烛是用动物脂肪制成的。 直到1800年以后,从石油中提取的石蜡才开始出现。 >>>More
十三世纪中叶,英国学者培根看到很多人因为视力不好而看不懂书本上的文字,于是他想发明一种工具,帮助人们提高视力。 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实验,但都没有成功。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