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PM2 5? 有哪些危害? 40

发布于 健康 2024-08-21
6个回答
  1. 匿名用户2024-02-01

    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一微米的颗粒物,又称能进入肺部的颗粒物。 它的直径小于人类头发厚度的 1 20。虽然它只是地球大气层的一小部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学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细颗粒物引起的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甚至比沙尘暴还要大。 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阻挡在人的鼻子之外; 粒径在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上呼吸道,但有些可以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的绒毛阻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相对较小; 粒径小于微米的细颗粒,其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大小的1 10,不容易被阻挡。 吸入后可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气体交换,引起哮喘、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每个人平均每天吸入约10000升空气,进入肺泡的细尘可以迅速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需肝脏解毒即可分布到全身。 其次,它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气的能力,导致失血。 对于贫血和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 例如,它会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病。

    总之,这些颗粒也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没有过滤或阻断的能力,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逐渐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在欧盟,它导致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下降。

    它也可能是病毒和细菌的载体,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传播。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和印度都将被纳入空气质量标准。 最可悲的是,它还没有被纳入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因此这成为美国大使馆数据与官方数据直接冲突的根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魏福生也表示,PM10浓度越高,儿童及其父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越高,影响尤为显著。

  2. 匿名用户2024-01-31

    究竟有哪些危害? 雾霾会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吗? 这是真的吗?

  3. 匿名用户2024-01-30

    对人体的危害如下:

    1.触发呼吸道。

    阻塞或炎症。

    而颗粒物以下,如果被人体吸入,大部分是沉淀在人体呼吸系统的肺泡中。

    在里面,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环境,如果细小颗粒长时间停留在呼吸系统内,很容易导致呼吸系统发炎,容易导致咳嗽。

    鼻炎,咽炎,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等

    2、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油烟等“搭便车”进入体内致癌。

    除了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外,还会携带一些细菌、病毒等物质进入你的呼吸系统,尤其是致癌物多环芳烃。

    它往往被吸附在那些细小颗粒的表面,往往随着进入我们的肺部,如果空气中的越多,我们就越会接触到致癌物质多环芳烃,从而导致肺癌和膀胱癌。

    生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3.影响胎儿发育引起的缺陷。

    据有关报道,人们的生育能力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环境污染,是孕妇的友谊,如果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环境中,会导致胎儿发育缺陷。 表面吸附着许多重金属和致癌物,容易引起胎盘的血液毒性,导致胎儿发育缓慢和低出生体重,以及先天性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导致早产儿和新生儿死亡率逐渐升高,因此孕妇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是新房装修产生的污染,装修中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如甲醛、TVOC等气体会不断挥发,这些都会导致生产,所以室内含量会变高。

    装修主要是装修粉尘,切割建材、研磨乳胶等操作会导致粉尘升高,这些切割或涂漆产生的细小颗粒很容易被吸入体内,从而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健康。

    油烟是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与它密切相关。 当油烟中的液体和颗粒物混合时,该范围内的粒径会形成污染危险。 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氧化物也是最重要的氧化物之一,因此有必要打开窗户进行更多的通风,同时打开抽油烟机。

    避免过度污染,这是蒸煮产生的各种方法中污染最小的,而油炸和炒的污染最大。

    为了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房间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吸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

    它会损害人体的支气管粘膜,同时污染空气。

  4. 匿名用户2024-01-29

    1.人体长期接触颗粒物可引起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肺癌。

    2.交通瘫痪,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过长,会形成雾霾,造成交通拥堵。

    3.呼吸困难,形成雾霾天气,会使人呼吸困难。

    4.影响气候,可影响云的形成和降雨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变化。 它增加了凝结核的数量,导致天空中出现更多的雨滴,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大雨。

    5.致癌性,2013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首次将空气污染确定为对人类致癌,并将其视为常见且主要的环境致癌物。

  5. 匿名用户2024-01-28

    危害是:

    1.引起气道阻塞或炎症

    研究现实,在沉积在肺泡内的 75 个颗粒下方,我们可以想象眼睛会把沙子弄进去,眼睛会发炎。 呼吸系统的深处也是一个敏感的环境,细颗粒物作为异物长期停留在呼吸系统中,也会引起呼吸系统的炎症。

    2、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油烟等“搭便车”进入体内致癌。

    除了自己做坏事,它们也像汽车一样,可以自由进入呼吸系统,细菌、病毒等其他治疗物质“搭便车”进入呼吸系统深处,引起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与居民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 在多环芳烃进入人体的过程中,细颗粒物起到搭便车的作用,多环芳烃大部分吸附在颗粒物表面,特别是在直径小于5 mm的颗粒物上,大颗粒物上的多环芳烃很少。

    也就是说,空气中的空气越多,我们接触致癌物质多环芳烃的机会就越多。

    3.影响胎儿发育引起的缺陷。

    波希米亚北部的一项调查对暴露于高浓度的孕妇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高浓度的细颗粒污染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 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与早产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和先天性缺陷的增加有关。

    4.颗粒物可以通过气血交换进入血管

    在2009年的一项实验中,以人肺泡上皮细胞系为模型,在北京大气中研究毒理学效应。 在该实验中,发现随着病毒浓度的增加,不同暴露条件(例如200微克)的比较会对这些细胞造成炎症损伤。

    “pm”是“颗粒物”的英文单词。",意思是“细颗粒物”。

    的“.",指微米,1000微米1毫米,微米相当于1 20的人类头发直径。 因此,直径为微米的细颗粒是肉眼看不见的。

    比颗粒大的颗粒物是PM10,直径大4倍,但体积可以超过4倍,根据球体体积公式,PM10的体积是体积的64倍,大了很多,但还是肉眼看不见的。

    大于PM10的颗粒物是PM体积的8000倍,肉眼可见。 在家里,一缕阳光照进来,无数细小的尘埃在光柱中飞扬,那就是PM50和大于PM50的颗粒。 桌子上,一层灰烬落下,比PM50大得多。

    PM50和PM10是三个临界值,空气中不仅有这三种直径的颗粒物,还有直径在50微米以下的任何颗粒物。

    看到光柱意味着空气已经被污染了,因为空气本身并不反射光,只有空气中的细小颗粒才会反射光,而且光柱越明显越清晰,就意味着PM越多。

  6. 匿名用户2024-01-27

    1.引起气道阻塞或炎症2.影响胎儿发育引起的缺陷; 3、可使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油烟等有害物质进入体内致癌。 4.颗粒物可以通过气血交换进入血管5.颗粒物进入人体进入肺泡后,会直接影响肺部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于缺氧状态。

    又称细颗粒物,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等效直径小于等于微米的颗粒物。 它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在空气中的浓度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

    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它**。 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但后者危害更大。 在学术界,有两种类型:初级气溶胶和二级气溶胶。

    预防户外活动的方法是: 1.戴口罩,真正预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2.尽量减少吸烟,甚至不吸烟。

    烟雾量大,可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造成危害。 3.雾天早上不要运动,这是造成雾天气的重要罪魁祸首之一。

相关回答
9个回答2024-08-21

房东人很好。 监测站是环境空气质量的自动监测系统。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以自动监测仪器为核心的自动“测控”系统。 >>>More

2个回答2024-08-21

2012年12月5日,我国出台了首个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即《重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其中载有大气污染前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研磨材料等)防治的相关规定和主要措施。 >>>More

8个回答2024-08-21

细颗粒物由土壤颗粒和工业污染物组成。

对于节能降耗、减少工业污染物消耗、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等一系列方法,电视剧天天播出,也没什么好说的。 >>>More

10个回答2024-08-21

科学调查显示,超过85%的现代人将时间花在室内,尤其是老人和婴儿,他们95%的时间都在家中度过。 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多种疾病的根源,其中甲醛在家中潜伏时间可达10至15年,部分房屋装修时间较长,甲醛浓度仍超标。 许多人认为呆在室内被认为是避免危害的最佳方式,主要是来自室外,但实际上,室内吸入比室外高出四倍。 >>>More

8个回答2024-08-21

工业过程排放空气污染物的方式可分为两类,即:通过排气管的有组织排放和过程的逸散性排放。 有组织排放主要是指工业窑炉的排放。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