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时期。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作曲、作词:广伟然
它创作于1939年3月,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华民族。
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英勇的场面,勾勒出一幅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抵抗侵略者的壮丽景象。
简介:1938年底,诗人广伟然率领第三抗敌剧队渡过黄河宣传抗战,受到黄河不屈不挠的精神启发,开启了他构思和创作《黄河大合唱》歌词的序幕。
1939年,广伟然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八句歌词,再由作曲家冼星海作曲编排,成就了中华民族史诗中最动人心弦的音符——《黄河大合唱》,同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办”礼堂首演,场面空前。 这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史诗经典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
-
《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是1939年创作音乐的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也成为千古绝世之音。
冼星海,原名黄勋、孔宇。 祖籍广东番禺(今广州市南沙区兰河镇),出生在澳门。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百姓家”。
《黄河大合唱》由《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之歌》(混声合唱)、《黄河颂》(男独唱)、《黄河之水从天而来》、《黄水歌谣》(女声合唱)、《河边对话》(二重唱、圆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和《咆哮! 《黄河》(混合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传教学院,师从作曲家萧有梅和俄罗斯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萧有梅特意安排他抄曲,做图书管理员,以弥补生活费。
1927年,萧有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了国立**学院,次年,冼星海从北京来到上海考入国立**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学习理论作曲,并在学院杂志上发表《普遍**》一文。
1935年5月,当冼星海即将从巴黎**学院毕业时,杜卡教授突发病逝世,冼星海不得不结束高级作曲班的学业,他也急于回国,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乘坐免费货船回国。 在法国的五年学习和生活期间,冼星海深入研究了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丰富了自己的修养,拓宽了艺术视野。
冼星海的**美学风格:
冼星海的审美思路非常丰富,创作技巧多样。 他利用在国外学到的作曲理论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和风格。
他一方面强调艺术的真性,另一方面强调真善结合产生的艺术美,在艺术实践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冼星海一贯强调“普世**”,强调艺术性、意识形态性和大众性的结合,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他的这些理论和实践,不仅在过去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939年5月,作词由冼星海作曲,广蔚然作词,《黄河大合唱》首演成功。
-
《黄河颂歌》的作者是冼星海。
冼星海,原名黄勋、孔宇,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活动家、教育家,聂耳之路的继承者,素有“人民之家”之称。
1926年和1934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传播学院、上海国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 他是中华民族新事业的开拓者,创作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9月18日大合唱》等广为传唱的歌曲。
仙星海的**创作特色
1.冼星海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与政治斗争有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群众歌曲用鲜明而优美的节奏和宽广的旋律来表达劳动人民和革命工作者的热情。
3、抒情歌曲,形式和结构更加复杂,激情奔放的旋律与舒展的节奏和宽广的音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抒情风格。
4.在大型声乐体裁方面,十分强调典型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对比性,风格和结构的内在联系,以及集中统一的交响乐发展原则。
冼星海是新中华民族的开拓者,他一生创作了200多首歌曲,四部合唱、歌剧、交响曲等,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大家族。 先后创作过《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康塔塔》《黄河大合唱》《9月18日康塔塔》等作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