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ee 的输出包含物理内存 mem 和交换分区的具体用法,如总内存、已用内存、缓存、可用内存等。 其中 cache 是缓冲区和缓存的总和。
buffer 和 cache 的区别在于:
简单来说,缓冲区是磁盘数据的缓存,而缓存是文件数据的缓存,用于读取和写入请求。
缓冲区和缓存缓存分别缓存磁盘和文件系统的读取和写入数据。
磁盘是一种块设备,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分区; 在分区上创建一个文件系统,并将其挂载到可以读取和写入文件的目录中。
其实在Linux中,“一切都是文件”,而文中提到的“文件”是普通文件,磁盘是块设备文件。
在读取和写入公共文件时,它们会经过文件系统,文件系统负责与磁盘进行交互。 在读写磁盘或分区时,会跳过文件系统,这称为“裸IO”。 这两种读写方法使用的缓存是不同的,这就是本文提到的缓存和缓冲区的区别。
-
两者都是RAM中的数据。 简单来说,缓冲区即将写入磁盘,缓存是从磁盘读取的。
缓存是保存读取的数据,如果在重新读取时命中(找到它需要的数据),则不要读取硬盘,如果它没有命中读取的硬盘。 数据根据读取频率进行组织,将最常阅读的内容放在最容易找到的位置,不再读取的内容会不断排名靠后,直到它被删除。
缓存实际上不是缓冲文件,而是缓冲块,它们是磁盘 IO 操作的最小单位(在 Linux 中,它们通常为 1kb)。 这样,目录、超级块、其他文件系统笔记本数据、非文件系统磁盘数据都可以被缓冲。
如果缓存的大小是固定的,那么缓存太大就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它会使可用内存太小而无法进行交换操作(这也很慢)。 为了最有效地利用实际内存,Linux 会自动使用所有可用内存作为缓冲区,当程序需要更多内存时,它会自动减小缓冲区的大小。
缓冲区基于磁盘读写设计,集中分散的写入操作,减少磁盘碎片和硬盘的重复搜索,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Linux 有一个守护程序,可以定期清空缓冲区内容(即写入磁盘),也可以通过 sync 命令手动清除。 下面是一个示例:
我这里有一个ext2 USB闪存驱动器,里面有一个3m ***,但是USB闪存驱动器的灯没有跳动,过了一会儿(或手动进入同步)USB闪存驱动器的灯跳了。 卸载设备会清空缓冲区,因此有时卸载设备需要几秒钟。
缓冲区由各种进程分配,并由进程和系统一起管理。 它用于输入队列等,作为需要读取多个字段的进程的简单示例,并且在完全读取所有字段之前,该进程将先前读取的字段放入缓冲区中。
缓存通常用于磁盘 IO 请求,如果多个进程想要访问一个文件,则缓存该文件以备下次访问时使用,从而提供系统性能。
综上所述,可以理解为缓存系统管理,缓冲区是由进程和系统一起管理的。
-
这种形式比以前使用 fieldcache 实现正向搜索的版本更高效、更省内存。 倒排索引将字段内存划分为一个术语列表,每个术语对应一个文档列表,这种结构使查询速度非常快,因为与术语对应的文档可用。 但是,当您将其用于统计、排序和突出显示时,您需要通过 docid 查找它,并且字段的值变得效率较低。
以前,fieldcache 用于在实例启动时提前将倒排索引的值加载到内存中,但问题是如果文档过多,会造成大量时间的预加载,也会占用宝贵的内存资源。
索引后来引入了一种新的机制,docvalues,它可以理解为正向索引,它是面向列存储的。
-
在 Linux 中用于内存查看的 free 命令的详细说明。
free 命令用于查看内存使用情况,比 top 命令便宜。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1002 769 232 0 62 421
buffers/cache 286 715
swap 1153 0 1 153
注意:在理解 free 命令的输出时,有必要区分两个概念:第一行 (mem) 用于操作系统,缓冲区和缓存用于操作系统的内存。
第二行 (- + buffers cache) 用于应用程序,对于应用程序,缓冲区和缓存都属于可用内存。
所以:第一行(mem):
总计:表示系统可以使用的物理内存总量为1002。
used表示分配的内存为769,包括已使用的286个缓冲区和缓存内存,62个未使用的缓冲区内存和421个未使用的缓存内存,即769=62+421+286
free:表示分配的物理内存为232;
buffers:系统已分配且未使用的缓冲区内存62;
cached:已分配但未使用的缓存内存 421;
第二行 (- + buffers cache);
used:应用程序实际使用的缓冲区和缓存内存为 286;
free:应用可以使用的内存为715,包括:已分配但未使用的缓冲内存62,已分配但未使用的缓存内存421,尚未分配的内存232,即:
另一个:Linux 中缓冲区和缓存的区别:
buffer:要写入硬盘的数据存储器;
cache:读入内存的数据的内存;
-
页面缓存和缓冲区缓存一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网上有很多人在争论和猜测这两种缓存有什么区别,最终还没有一个统一正确的结论。 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两个缓存的本质,那么在分析IO问题时,我们可能会更自如。
页面缓存实际上是一个文件系统缓存,它是文件的缓存,文件级别的数据被缓存到页面缓存中。 文件的逻辑层需要映射到实际的物理磁盘,此映射由文件系统完成。 当页面缓存的数据需要刷新时,页面缓存中的数据被移交给缓冲区缓存,但这种处理在内核版本之后变得非常简单,没有真正的缓存操作。
缓冲区缓存是磁盘块的缓存,即在没有文件系统的情况下,直接在磁盘上操作的数据会缓存在缓冲区缓存中,例如文件系统的元数据会缓存在缓冲区缓存中。
简单来说,页面缓存用于缓存文件数据,缓冲区缓存用于缓存磁盘数据。 如果你有文件系统,如果你对文件进行操作,数据会缓存到页面缓存中,如果你直接使用dd等工具读写磁盘,数据会缓存到缓冲区缓存中。
另外,在文件系统层,会给每个设备分配一个def blk ops文件操作方法,就是设备的操作方法,每个设备的inode下都会有一个基数树,缓存数据的页面会放在这个基数树下。 页数将显示在顶部程序的缓冲区列中。 如果设备做了一个文件系统,那么就会生成一个 inode,这个 inode 会分配 ext3 ops 等操作方法,这些方法就是文件系统的方法,这个 inode 下面还有一个基数树,其中会缓存文件的页页,缓存的页数会统计在顶层程序的缓存列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内核中的buffer缓存和page缓存在处理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page cache是用来文件缓存的,buffer是用来做磁盘块数据缓存的,仅此而已。
这是因为同步读写操作将更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整体虚拟内存性能。 例如,如果要创建日志,可以随意设置日志名称,例如“监控虚拟内存的大小”。 四大小惑人心的注意事项,在“一般”页面。
建议使用32位,建议使用CentOS Linux; Linux64位系统占用的内存比较多,如果内存足够大,90%的用户都可以使用,也就是普通用户,32位支持很多软件,应该说几乎所有的比特系统都比较了,尤其是对于特殊职业的版本,比如设计、架构和大型显卡。
软件安装和卸载,分为几种情况:
1(phrasefix).RPM包,deb包,这种包就像Windows的exe安装文件一样,各种文件都编译好了,包也玩过了,哪个文件应该放在哪个文件夹里,全部指定,安装非常方便,只需要在图形界面中双击即可自动安装。 >>>More